也就是说,这一个神机营就能当成两三个神机营来用,且毫无分散的问题。
这时朱标才想起,其实这些操作汤鼎之前都是给自己上报过的,并不是他擅作主张搞出来的。
只是朱标觉得这许些小事都无伤大雅,再加上那段时间自己比较忙没有细看,也就都由着他去了。
哪成想,少了许些关注后,这汤鼎一下子就给了自己这么大的惊喜。
这样也好,虽然加大了投入,但是战力看起来也提升了不少。
朱标点点头问道:“汤将军,上万人的神机营在战时指挥起来可有难度?”
汤鼎答道:“回禀殿下,在连续多日的训练当中,末将及其下属已经摸索出了一套特有的指挥体系,可使万人如一人般行动”
“干得不错”朱标说道:“等以后抽个时间,将你们的这套战术写个章程出来,以后好推广到全军”
“末将遵命”汤鼎拱手领命。
朱标看着前面神机营连续开火的这一幕,该了解的也都了解清楚了,接下来就是和柱国大臣们商量具体的出征时间了。
根据沐英这段时间传来的消息,北元那边的动静已经是越来越大了,侦查骑兵也来得越来越频繁了。
光是斥候之间的战斗就已经造成了上百人的身亡,同时精心打造的夜不收也都全排了出来,在属于他们的地方发挥着他们的作用。
很显然双方都已经知道了明年将有一场大战开启。
当前也无须担心他们会不会突然偷袭北平的问题,原因很简单,最冷的天即将来临。
草原上的冬天寒风刺骨,想要在这样的天气中长途行军,死都不知道会怎么死。
所以他们会在春天来临时发动攻击。
而上一次也是在刚刚开年不久的时候,才收到从北平传来北元入侵的消息。
然后朝廷才慌慌张张仓促起兵应对,这也为后来的北伐失败埋下了隐患,说是北伐,其实更像是反守为攻才对。
二次北伐是大明立国以来最大的军事失利,徐达遭遇了自己军事生涯中最严重的挫折,数万明军精锐战死,多名高级将领阵亡。
从此,明军鲜有大规模的主动出塞作战行动,而北元虽胜却也无力南下。
即便是后来蓝玉打掉了他们的皇室,但大局也并未改变,终明朝二百余年,蒙古始终与明朝处于对峙的局面。
这也让老朱放弃了一统大漠和西域的想法,也放弃了完全继承元朝版图的扩张战略。
后来也就奠定了大明依托长城,以近边防御为主的策略。
所以此战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,甚至超过了战役本身。
这也是朱标如此重视此战的原因,改变就从二次北伐开始。
“殿下,时候不早了,咱们该回宫了”
张保的话让朱标瞬时回了神,一不小心思绪又飘到北方去了。
朱标转头看向汤鼎说道:“汤将军,提前做好准备吧”
汤鼎闻言一愣,当即反应过来,所谓准备不就是做好北伐的准备吗,不然还能是什么准备。
同时他的心情也变得激动起来,这一两年来没日没夜的练兵,不就是为了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这一刻吗。
汤鼎立马跪拜,后面的神机营下属们也随之跪拜。
汤鼎正声道:“请殿下放心,末将与神机营全体将士们时刻准备着,只待殿下一声令下,上刀山下油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”
“汤将军快快请起”朱标上前将其扶起道:“我知道你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,但越是在这种时候就越不可掉以轻心”
“末将定当谨记”
......
数日后,朱标一手推进的北伐战前会议,于皇宫御书房正式开会。
参加会议的人不多,一共六人。
其中包括朱家两父子,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,都察院左都御史刘伯温,以及军中两巨头徐达和常遇春。
是的,北伐这件大事就只需要这几人商议决定就行了,而其他的官员武将们也只需要根据会议决策执行就完事了。
这便是大明初期的凝聚力,虽然下面的人或许有少些斗争,但在大事情上大家都还是拧得清的。
谁若是误了大事,没人保得住。
作为会议主持人,老朱直奔主题率先开口说道:“三个问题,北伐的具体日期,派出多少将士合适,以及北伐部署和计划”
老朱抛砖引玉,接下来便是众柱国大臣建言献策了。
第一个问题基本上大家都保持统一,就是洪武五年元月,也就是明年开年之际。
不过第二个问题就开始有了分歧。
徐达常遇春等人当然是觉得人越多越好,点兵多多益善嘛。
不过李善长当即就摆手反对,说道:“如今大明的国力,根本就支撑不起这么庞大的战争,臣以为出军十五万已是极限”
“征战漠北,战线会拉得很长,所耗粮秣会成倍增加,而且还需速战速决才行”
李善长他难道不知道北平积攒了那么多粮食吗,不,他清楚的很。
但是他不能将话题往这上边儿引,首先这北平的粮食跟他、还有中书省都没有多大关系。
往这上面引岂不是说明自己等人无能吗,人家都能筹集这么多你怎么筹不到。
当然也不能让自己中书省什么事儿都不干,不然这朝廷的俸禄是拿着干什么的,这可不是养老钱。
所以李善长表示,中书省最多可以支持十五万人出征时的后勤,至于再多那就不是我们中书省能支持的了,而且时间还撑不了太久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